
前面说过的“修旧如新”和“修旧如旧”,是针对有保留价值的古建筑。而各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古建筑永远不会有旧建筑多。
旧建筑,特别是保留区里的旧建筑,是舅舅不亲,姥姥不爱的处境。没有古建筑保护的优待,却有保留区的规划限制,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
新加坡保留限制区里的旧建筑也很多,没有太多的突出建筑特点,地块狭小,密集相邻。这些建筑整体重建是一个选择,可是地多的同时,地的“主人”也多了,“人”一般没有“地”团结,这是问题。
所以,单打独斗的翻新是常规方式;常规方式中脱颖而出就是建筑师的功力和创意。


这里相邻的3幢旧楼的翻新前后,感觉大相径庭。不仅是·新旧的差别,就翻新后的屋子也融合了不同的风采。左边的是木石前盟,禅的话语;右边的为积木童话,几何与色彩的交汇。中间的则是新浪潮,玻璃创造的浪潮,“旧屋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玻璃上”。
这种翻新的方式可不可以叫“借旧附新”。
玻璃的那个很好看,不过打台风时路过可真要小心.
讚讚
呵呵,新加坡虽然是岛国,可从来没有台风、海啸、地震 最严重的就是连下了半个月雨 部分低洼处淹水了
讚讚
好漂亮的墙壁啊 以前电视上看到过荷兰的抽屉市大楼也好帅的
讚讚
推了再建 永远比修更简单 但是这样城市就没有底蕴了 重修和怎么在保持中发展 是门艺术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