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有超市不是新闻,没有超市才是大新闻。
美国的超市当然是以供应西方产品为主的,我简单称之为主流超市。七八年前刚去美国,在Pentagon City地铁站附近发现一间超大型仓储式的会员制超市,叫COSTCO。头回去的时候,被它庞大的体型琳琅满目的商品震撼,吃穿用行无所不包,后来我公寓里的家具都是从这里直接买的。
甚至,那里还可以冲印相片。那时数码相机还在天边,柯达胶卷近在眼前。朋友从收货柜上抽取一个纸袋,填好个人资料、联络方式、冲印要求,胶卷入袋封口入箱。若干日后,再从出货柜上按姓氏字母顺序依次排列的一排排的装着像片的纸袋里,挑出自己的那袋。胶卷的收与像片的出,完全开放自助,绝对的信任,没有任何人的检查。我问朋友,可曾拿错或是遗失相片。她说没有。我又问,涉及隐私的相片会用这种方式冲洗吗?她犹豫着摇了摇头。
住处附近也有家超市,规模比COSTCO小了许多,但一样的次序干净。我总是被那里的各种各样的生意面所吸引,长的、短的、宽的、细的、平的、螺旋的、贝壳的。勾起了学习的欲望,几经尝试,无师自通地学会做意大利面。那里的自助沙拉也是我喜欢的,蔬菜沙拉洗净切好,水灵灵样多多,分门别类,爱吃什么挑什么,选料加酱装盒打包付钱回家。

与主流超市相比,我更喜欢亚洲人开的超市。这些超市里有许多亚洲特色的食品,是在主流超市里见不到的。它们有的是从亚洲各国进口而来,比如日本糕点、韩国泡菜,当然国货也很多。还有些却是美国本土出产,这也要分成两类,一类是亚裔在美国开厂生产的亚洲特色产品,比如铺天盖地的速冻饺子;还有一类是地道美国人的厂子出产的,比如猪肝猪腰肥肠鸡爪等等美国人不碰中国人大爱的食品。一家韩国人的超市的肉类售卖冷藏柜的一角,堆放着不少猪肝等猪内脏,旁边竖了个广告牌子,特意用中文书写以便广华人而告之。字迹尚算清晰,到底韩国人还是有些汉字的功底的。再定睛一看,险些晕倒,上写七个大字:中国人的肉在此!大汗,少了一字,真个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我去韩国人的超市大都是因为好朋友佳平喜欢。佳平是台湾人,与我同在一所学校学习。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彼此,臭味相投,混在一堆。韩国人、越南人的超市规模相对较大,毕竟人家捷足先登很多年。那天去一间韩国超市,突然店家热情的拦住我们,叽里呱啦的口水四溅如天书一般。佳平长相非常像韩国人,店家自然是误会了,美丽误会的结果就是我第一次亲耳听到韩语。
国人开的超市,则有一种特别的亲切。马里兰州的一间中国超市里有地道的中国凉拌菜、卤菜卖,看得我两眼放光口水直流,但朋友跟我说味道不如超市门口一位中国老太太摆的摊上的。

我最经常去的,是在华盛顿唐人街的一间华人小超市。说是小超市,实际不过一杂货店,就连店家也自谦地直称自己为Dahua Market大华商场,没有Super这个修饰词。店铺里说不上井井有条,但乱中有序琳琅满目。这里天南地北的货品齐聚一堂堆得满满,不仅有大陆的,还有香港台湾的;不仅有大陆北方的,还有大陆南方的。我在那里买过郫县豆瓣酱、重庆火锅底料,上海南乳,每一回看到熟悉的乡味,都让我激动得忍不住有泪流的冲动。有一次,我竟然意外地买到了老干妈辣椒酱,那时候新加坡的市场上都还没有这个产品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印象最深的美国超市还是唐人街上的这间小杂货店。
(图片选自网络,作者不详,谨表谢意!)
也谢谢您的分析 很受用的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