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巴黎 之 思想者在罗丹美术馆的周围

到罗丹美术馆的那天下午,出了地铁站不远,就发现美术馆附近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喊着口号、挥舞着标语;警察也严正以待,一排排肃穆而立。我们竟然在巴黎遇上示威游行,可是因为不懂法语,至今我也不知道那天游行的组织者是谁,游行的目的又是为何。

走到通往美术馆的小道口,告诉把守道口的警察我们此行的目的,原以为需费点口舌,不想竟然得以轻松的放行。罗丹美术馆坐落在罗丹的庄园原址,有一个大得令人咂舌花园,收藏了不少罗丹雕塑的精品、珍品,比如那著名的《思想者》。

或许是庄园太大,外面的喧嚣几不可闻;一片蓝天白云绿树丛中,静静的欣赏传世的杰作,没有太多的人打扰,自然出一种“像为你生”的悠然。我花更多的时间流连在花园里,于我而言,有一定体积的才称得上雕塑,屋子里小体量的少了一种力量的震撼,尤其对于罗丹的作品。

近距离欣赏雕像《思想者》,从外看是一个肌肉发达、强健有力的劳动者,虽然有人认为他代表了但丁,或是罗丹本人,但我依然认为这是个体力劳动者;从内看他渴望沉入“绝对、严肃”的冥想,是思想的巨人。摆出的是个沉静的姿态,内里奔腾的是无穷尽的力量,五官四肢映射出苦闷痛苦的内心情感。这种痛苦渗透在它紧张的肌肉纹理上,更铭刻在深层的思想情感里。

于是,我好奇,罗丹为何赋予底层的劳动者以传统观念中上层的文人才具有的思考行为,或者说,为何赋予传统文弱的思想者以劳动者的强健体魄。他想表达什么?或许真正的思想者不仅用大脑来思考,也用身体的行动和体验来思考。

罗丹本人一定是个热爱思考的人,仅从他的作品目录里就不难找出与思考有关的字眼,比如《思想者》、《沉思》等等。

大约3个小时后离开美术馆,外面示威的人群依然不散。从他们的衣着打扮看,也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学会了分析、思考、组织、抗争。从这点上说,抗争的人群也算是罗丹眼里的思想者。难道这是游行在这个地段举行的原因之一吗?我揣测。

附记:

在发文前最后一次在网上核对资料,却意外地发现这么一段话:

《思想者》仍然像罗丹所描述的那样:“他不仅用大脑、张大的鼻翼和紧闭的嘴唇思考,他还用胳膊、腿、背上的肌肉思考,用握紧的拳头和紧张的脚趾思考。”

我无法考证这段罗丹自己的描述的真实性,但我依然很高兴。

雨后巴黎 之 思想者在罗丹美术馆的周围” 有 1 則迴響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