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的街头几乎不见自行车的踪影,也没有自行车道,但也没有禁止自行车上路的法律。在狮城的摩登现代的市区,突然街头冒出一队个头大过两轮自行车的三轮车,还颜色样式整齐划一,顿时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车上十有八九坐着金发的黑发的老外,车夫按着小喇叭不急不慢地在机动车道上游走,全然不理会后面的大车小车。
早几年,这里的三轮车都是人力踩踏的,车夫也大都是中老年人,辛苦挣钱养家。如今,许多三轮车装上了电动马达,车夫里也就出现了年轻人,据说有学生把这当做假期兼职挣外快。不过我见过花花绿绿的三轮车,却还没有见过花样年华的车夫,或是我孤陋寡闻了。


载客的三轮车也不是出现在狮城的任何街头,这是限定在牛车水和小印度一带的旅游项目,要拿执照的。牛车水广场的一角就是其中一个起点,称为三轮车园。平日里去,就稀稀落落的停候着几辆车,车夫在一旁的广场上那个休息,有的闲聊有的看报有的下棋有的睡觉。那次去得早,园里一排排地停满了车,还未开工。
在雅柏广场附近的马路边,也有成排等候生意的三轮车,大红色的车斗里经常窝着打着瞌睡的车夫,生意来时他们便立马精神抖擞。莱佛士酒店的侧门,还有悄悄拉客的“黑”三轮,与众不同的突出品位,有的车身涂鸦般的装扮热辣,有的加装音箱乐声震天吼。


儿子曾好奇地想坐上一回,我没有兴趣,三轮车对我不陌生。人总想尝试自己不常见或者不曾见的事物,不论是从未在大马路上骑过自行车的儿子,还是在狮城的烈日炎炎的街头坐在三轮车里摇着扇子的洋人,大抵都是种猎奇的心态。我也一样,去香港的时候,我也兴致勃勃地在中环坐了叮当车,去天星码头坐了渡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