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青铜器。青铜器古朴神秘,阳刚大器,典雅大方,有的巧夺天工装饰华丽,有的造型简洁以意取长。我尤其喜欢后者。
青铜器在商周时代基本发展到高峰,现在要能出世几件商周青铜,应该都是宝贝。不过这宝贝可是有级别的,一二三级里还分甲乙丙等,国宝级的就是一级甲等文物。陕博馆藏有十八件国宝级文物,其中青铜器有三件,这次我有幸拍到了两件-五祀卫鼎和多友鼎。

一件文物能摇身一变成为国宝,要么是因为其艺术上的超凡价值,要么是因为其珍贵的历史意义,两者兼有也是有的。陕博收藏并展出的这两件,大抵都是因为其中的铭文,以及铭文背后的故事。

先说上面的图片中的那个鼎底破了个洞的五祀卫鼎。五祀卫鼎内壁铸有铭文207字,记录的是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事件。大意是讲西周恭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向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宰辅官员申述,他和邻人邦君厉之间发生了土地纠纷。一番询问调查后,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和内史实地勘察、划定地界,裁定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两条河川的“田四田”。由此可见争田夺地古已有之。

而另一件国宝“多友鼎”更是外貌普通,朴素到了极致,可内里的279字铭文却记述了一场目前史书上找不到的战争。西周晚期周历王某年十月,猃狁(即匈奴)侵犯京师,周王命武公派遣多友率兵抵御。多友在十几天内,4仗4胜,杀敌350余,俘获23人,缴获战车127辆,并救回了被虏周人。武公将战绩报告给周王,周王赏赐给多友包括青铜在内的若干财物,多友铸造此圆鼎以记其事。

这些鼎里,铭文的字数和内容不但成了级别的判定标准之一,有的还成为命名的由来。比如这个函皇父鼎,命名便是根据铭文的前三个字而定,而且第一个“函”还是形似,不能完全确认,因而有时也写作甬皇父鼎。


字数少的铭文,在评级上实在吃亏。像上面这个它盘和它盉,仅有一个“它”字在其中,任人想象,但是无从落笔。解说词上说,它盘的四个脚是四个赤裸的被砍去左足的男性奴隶,刖刑也。因此一点,这个盘又有了更多的历史价值。




如果既不能以艺术取胜,又不能用历史夺魁,那么数量就是另一个方法,成双成对又成套,让你记得牢牢。日己方彝、日己方尊和日己觥就是三件成套的酒具。方彝有盖,盖内及彝底各有铭文十八字,记天氏为亡父日己铸祭器。

和这只梁其壶一起出土的还有梁其鼎、梁其簋、梁其钟,以及另一只梁其壶,可惜那只和那只其它的一些伙伴已流落美国。从铭文上看,铸造这批青铜器的是梁其和伯先,他们是同家族同职位的人,是膳夫,高级贵族。




看青铜器,常常不仅被其抽象的造型图案所迷惑,被铭文所困扰,还时时被其名称晃了眼。青铜器大致分为四类: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酒器,包括饮酒器爵、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斝、罍、觚等;水器,有盘、匜等;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
我对着博物馆墙上的解说示意对比图看了又看,还是闹不明白这器那器,实在太复杂,连字都有好些不认识。高深莫测,我还是记些简单的,铭记祖先的那份荣耀就好。
看来是下了一番功夫写的,很好!
讚讚
文如其“器”:“青铜器神秘阳刚,典雅大方,有的巧夺天工装饰华丽,有的造型简洁以意取长。”
讚讚
2005.2《中国科学探险》杂志,“国宝新语”(西周)介绍:
1,青铜何尊。在其122字的铭文中,“中国”作为词组首次出现!
2,青铜折觥。“异常精美细致”。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