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陕博 之 东周与秦

东周列国,诸子百家,战国春秋,群雄争霸。

心潮澎湃,因为面对着这个心心向往的荡气回肠的时代。但是,出人意料,关于这个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最开放最自由的时代,陕博里展品似乎没有相对应的光芒四射。

轻轻走过,只见到一面面青铜的镜,残碎的瓦当,陶制的谷仓,依稀勾勒平常的生活轮廓。静静的,默默无闻的样子。我也因此几乎就忽略了那两个石鼓。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因其形象鼓而名,非是以石为鼓。石鼓闻名是因其上所铭刻的文字,世称“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猜测是起于先秦。石鼓文介于大篆和小篆之间,有评论说,其“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

我不习书法,自然无法深刻领略这个学篆者心目中的圣石正宗。我只听说石鼓文的内容多言渔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我也读不懂那些模模糊糊的字迹,无论是大篆还是小篆,但我想那也是一种平和的生活常态的记录。

蓝蓝天空、绵绵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袅袅炊烟、阵阵花香。这个随意的箕踞俑,出土的时候,附近便围绕着鹤鹅和大鸟,梦幻般朦胧,安静地等待千年重现人间。无论何时何地,这样的平和都是普通百姓的期盼,一直持续该多好!

但是,我错了。宁静祥和只是暂时的,群雄争霸永远是硝烟四起战火连绵。流离失所,哀鸿遍野,血流成河,一些美丽的人倒在了两千年多前,而这只美丽的鸟盖瓠壶颠沛流离很多很多年,典雅的身躯里盛装的不是美酒而是哀怨,壶盖上的鸟儿不再开口放歌。一路蒙尘一路颠簸到了两千多年后的废品收购站,在葬身熔炉前的一刻被人慧眼识珠。

而更多的美丽的器物,在战火中,或是变成兵器被血色掩盖了光芒,或是变作灰烟消失了光芒,我们再无缘一见,空留一声叹息。

同时,那样的大时代里也流传下来无数的传说和传奇,讲述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我一直记得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猜测着调动大军的虎符的样子。这里有块虎符,可惜不是信陵君当初触摸过的那块,而是秦国杜县的一块虎符。两千多年后被秦地的一位杨姓少年所拾,上交博物馆,索取的酬报只是一套红卫兵的绿色军装,最后奖励的是七元人民币的现金。

虎符的调动下,秦国的士兵来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归还。赳赳老秦,还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正是这样的气势,原本贫穷落后的秦国通过变法日渐强大,不屈的秦人成为攻无不克的军团,就像这尊出土时面部双耳均为青绿色的跪射俑,对敌人是青面獠牙般的存在。

秦,一统了天下,巨龙终成形。

文首的那两条青铜龙,发现时是被文物贩子肢解了准备外运的。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它们的出土资料,无从了解它们的故事,只能大概分析出这样大体量的青铜也许是出自秦始皇收兵器铸铜人的时代。但它们被伤害过的身躯,依旧威风凛凛;休整过后,依旧是巨龙腾飞。

最后,转到汉朝展室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金怪兽,说明上却写着是战国的文物。

似鹿的造型,和鸟盖瓠壶一样头部也是鸟形,鸟儿也一样闭口不语,但背后恐怕是不一样的故事。奇怪的是,这几乎是我看到的陕博的春秋战国秦文物中唯一的较大型的金饰物,却是出自茫茫草原上蛮夷之族的匈奴。思索一下,又释然了。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金戈铁马的逐鹿岁月,秦地起初还是贫困之地,没有燕赵飞歌齐楚霸气。他们的一切精力都放在了一统天下的豪迈中,砸锅卖铜制兵器全民皆兵,那种气魄那种业绩才是真正永存的金子。

荣耀陕博 之 东周与秦” 有 4 則迴響

  1. “但是,出人意料,关于这个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最开放最自由的时代,陕博里展品似乎没有相对应的光芒四射。”余秋雨先生在写巴黎时发现,巴黎的主要建筑几乎没有18世纪的,“难于寻找的恰恰是激流本身…..这个找不到的激流,就是启蒙运动。”正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群雄争霸,百家争鸣”,这一切没有留下冰冷的青铜器,却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笑容、眼神和步态”,凝聚成中国人的“体温”,那是“历史远处的余温”。

  2. 馆藏少,原因简单:那时人忙着打仗,青铜都拿去做武器了,当时鼎都少了,两千多年后的你还想看?

  3. 回复东海龙,你说的有道理。

    比如:1,“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问鼎中原”时,周天子就早把祖庙里的12只国宝大鼎融化卖钱抵债了。
    2,赵国奠基人赵简子在创建晋阳城(现太原)时,就把大殿的柱子铸成青铜的,以备将来再融化做成武器。

    另外,那时铁器逐渐发展,青铜器越来越少用了,以至于后来都拿去做铜钱了。而铁器易腐,所以传世不多。

  4. “箕踞俑”的姿势很特别,我认为他是正在完成一个军事动作。秦代有一种弩,叫“蹶张弩”,是用双脚蹬双手拉开弦上箭,想象中应该正是“箕踞俑”的姿势。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