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又早在97年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自然不可能是草草筑之。草草的,是我的游览态度。
一则由于时间所限,二来因为天气酷热,游兴大减草草观之。想起凡尔赛宫的花园,虽也是几年前匆匆一览,却纳闷为何依旧印象深刻,那修剪得工工整整的花草,还有喷泉。细想之下便了然,记得凡尔赛宫,是因为它太陌生太新鲜。相对的,拙政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山石池榭都太过熟悉,苏州园林的神韵不知不觉中就刻在中国人的审美基因里,不自觉地就在公共的园林私家的花园里偶露峥嵘。拙政园就因熟悉而让人生不出惊喜震撼之感。


匆匆观过后,我倒是对它的历史沿革颇有兴趣。拙政园在成为拙政园之前,先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宅院,元代变作大弘(宏)寺。到明代,归隐苏州的进士兼御史王献臣购得此地,聘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为设计师,历16年建成拙政园。院名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暗喻自己拙于政逍遥于浇园种菜。


园子盖好不久,王献臣撒手西去,拙政园却被其子一夜好赌输给了徐氏,后又辗转至他人之手。徐氏有后辈才女名为湘萍,名闻天下,嫁与明末榜眼陈之遴为妻。后陈之遴为爱妻购回此院,无奈又因个人获罪流放拙政园充公。陈与四子中的三人均客死他乡,只留一子与湘萍相依为命。康熙年间,湘萍离世,园子后归还于其子,再后卖与吴三桂女婿。


太平天国时期,忠王李秀成在拙政园的旧基上兴建王府,拙政园摇身身成为王府的大花园。到光绪年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时,园子的占地面积已从王献臣初建时的13.4公顷减小到1.2公顷。再其后更是历经战火风霜衰败不堪。


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其主,屡改其形,甚至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或移为教舍,或废为荒地,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至今。




有人告诉我,拙政园看的是明代的园林。此言差矣,今日的拙政园早不是王献臣的拙政园,而是清末富贾张履的补园的基础上的拙政园,或许是清代的味。只是好在文征明当初设计之时,还留下《拙政园图》、《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存之传世。改日依文征明的文献资料仿一个原汁原味的拙政园也是可能。这就好比拙政园里的这棵古树,树干中空分作几支,也依然往上伸,依旧年复一年的在顶上冒出绿芽,名园的魅力大概就在此。
还有,我理解中的中国园林就是幽和静。要品味其中的奥妙,非安静的环境不能。可如今想把这么大的园子归为己有,慢慢品味幽静是痴心妄想。人实在是太多,实在太过嘈杂。
(后记:相片拍到一半,相机没电了,所以只有这么几张,好也是它们坏也是它们了。)
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看苏州园林,这是我们国家园林中经典中的经典呢~
讚讚
园林很漂亮。
那个漫延的古树,用网保护一下就丑啦。
保护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讚讚
好歹那笼子是用竹子编的,自然的。
讚讚
我连草草浏览的机会都没有
讚讚
伪满政府被苏联人占领后 把溥仪的伪宫
开放给大众 只要给钱 就可以拿走里面的任何家什
文物流失的很严重
这样个园林 你说把它限制起来
也是不对 真想体会那种静
只能找人少的时候去了..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