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人 之 居高临下的中西合璧

对民国的历史并不很熟悉,所以摸到王伯群的故居完全是因为在车水马龙的路边和兴高采烈的聊天中的向前方偶然的一个视线往上。

城市的干道边突兀起一个小山包,顶上一幢灰砖西式小楼隐隐约约,居高临下地漠视着脚下的现代,俯视着不远处的南明河水,与周围格格不入,仿佛在时间黑洞的另一端。

爬上小小的坡,途经一个废品收购站,灰色的砖楼就安静地立在那里,恍若睡着。幸好它只是睡着,没有被当做废品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这楼建于1917年,已近百年,但对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它还是个少年。故而,当我看见楼前的花盆里那些假冒的青葱,打心底里鄙视,反而是楼前默默坐着的老人那佝偻着的背脊更有力量。

细细打量,长方形的主楼,面阔七间,上下两层,四面建廊,平顶的屋面;相依的圆柱形塔楼,西式圆顶。无论布局还是建造方式,整个建筑无疑是欧式的。

可再一细瞧,欧式中竟然带着中式的细节。塔楼圆顶上是鱼鳞样、五角星等的装饰;平顶屋面一角上加建歇山顶楼罩;砖柱上的白色灰塑,状似白菜。这白菜状的柱顶装饰据说是贵州的土特产,始于清初,一度在贵州省内颇为流行,取谐音“百财”之意。

这一贵州特色的运用是与王伯群的出身有关,他是贵州人,1885年生于贵州省兴义,是贵州军阀刘显世的外甥。王伯群早年积极参与贵州的护国运动,然后由此顺利进入仕途,贵阳这个旧居所在街道目前就被命名为护国路。

仕途并未走到终,他曾任贵州省省长、后擢升至交通部长。期间,一说因为建造交通部大楼、大夏大学的群贤堂(现华师大文史楼)以及个人在上海的豪宅中涉嫌受贿,变官为民。他在上海的豪宅曾被汪精卫所占用,人称汪公馆,实际的所有人却是王伯群。后来他致力兴办私人教育,曾任大夏大学董事长、校长。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