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游 之 天地拨响桃花源

坐在Miho Museum的放映室里,十几二十年前的一段纪录片正在放映。步履稳健的贝聿铭、坐在轮椅上的小山美秀子和她那长着地地道道日本脸的女儿小山弘子一起出席博物馆的开馆仪式,脸上都是笑意。贝聿铭和小山弘子分别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诉说Miho Museum的设计建造过程。一个美籍华人、一个日本女人,以绵延的群山为背景,坐在一起,口中说的是英语。

那一刻忽然觉得,你所做的每件事里其实都有着各种各样或深或浅的缘分。

如果,贝聿铭第一次访问日本时,没有在京都买那把三弦琴,也许他在第一次为小山美秀子设计钟塔时就不会用三弦琴的拨子为灵感,也不会因此被业主欣赏有了第二次合作的机会。

如果,小山美秀子不是一个受过中华文化熏陶的日本人,没有读过陶渊明的任何著作,她就不会领会贝聿铭在纸上写下的“桃花源记”四个汉字的意义,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Miho Museum的样子。

第一次来到群山之间的现场时,贝聿铭就想起了《桃花源记》。这不仅是因为这个规划中的私人博物馆别出心裁地建造在远离尘嚣的山间,仿佛中国人心中的世外桃源,也因为桃花源的出世理念合着小山美秀子创立的神慈秀明会的思想。那种理念和哲学的契合就如这天地自然间的高山流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别有洞天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即将踏上此行的桃花源时,我略有遗憾,少了一舟缺了一溪,我们是上了岸的渔人,不是划着船的渔人。出得洞口,眼前便是一座反悬索吊桥,桥底颇深,探不得有溪无溪,虽在洞尾不在洞口,但也算弥补遗憾。唯要抱怨的是洞内乾坤过于现代人工和整齐,还有就是参观的时机不对,若是樱花绽放时进洞之前的那一段通幽处更有粉色的桃花般的诱惑。

站在吊桥上,便觉神清气闲,天地开阔,一番新景象。博物馆的面纱终于要揭开,合着《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的描述,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外形以日本传统农居为蓝本,内里则是带着浓郁贝氏风格的灌注着东方神韵的现代气息。

神慈秀明会是日本的一个类宗教组织,创建者就是小山美秀子女士,博物馆也是以其的名字Miho美秀来命名的。神慈秀明会信徒颇多,财力雄厚。他们梦想建立地上天国,提倡用美来净涤心灵。这种美促使神慈秀明会在全球收集各种文物珍宝艺术品,也让他们流连自然的美丽,博物馆世外桃源般的选址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当我第一眼看着这座深山里的博物馆,心中就确信,建立它的人一定信奉天人合一。在博物馆的入口接待处的广场的地面,是砖石砌成的同心圆。在博物馆正门前的广场地面,也是同样的砖石砌成的同心圆。最后参观结束前,导游带我们到了一个大厅,中心的地面还是同样的砖石砌成的同心圆,只是这个同心圆的上方是四方的玻璃屋顶,阳光从正方的口中射入,我脱口而出:天圆地方…..倒了。但不管是哪样,也不管我的感觉准确与否,东方的哲学都深藏在这座博物馆的每个角落里。

哦,博物馆的月洞门也是方圆组合,我忘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