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京都出发坐上近铁来到小站石山,再转搭巴士在青翠的群山乡野间转绕,最后步行得柳暗花明。曾经说过,漫步京都街头的时候,想起苏州的感觉。所以,看见面前美秀博物馆的同时,脑海里却倒映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影子,我一点不讶异,更何况两个建筑同出于贝聿铭先生之手笔。
两个建筑都是公共开放的博物馆。美秀博物馆建造在前,1997年11月开的馆。苏州博物馆新馆建造在后,2006年10月面的世。但我参观的顺序恰好相反,苏博新馆是2010年9月去的,美秀是去年6月。


拾级而上,看着美秀博物馆的入口处,苏博也有一样样的月洞门,一样样的灯饰,一样样的气质。从月洞形自动门进入美术馆后,采光明亮,光线从建筑的几何形状带百叶的玻璃屋顶投入,带来光亮也变幻着阴影和光线。



说到建筑的几何形状,贝聿铭先生似乎有一些对三角形状的偏爱,这也是我本文用三角做标题的原因之一。贝先生在许多经典的设计中反复运用三角形营造出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变化丰富、宽敞亮丽的空间。甚至,在美秀博物馆的墙面上立着的灯具都是三角组合造型。三角的形状之美、力量之美、稳定之美,是构造各种图形、图块的基础。



我以为建筑也有一个三角的关系,由文化、环境和资金构成。这三者互相关联各有用处,影响着建筑最后的样子。
美秀和苏博为何相似,除了设计师的原因,那便是文化的影响。京都为何感觉到苏州的味道,那是因为古日本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再以这两个博物馆为例,说说其中的一个建筑手法:借景。
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成为建筑景观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日本的传统就是从中国学过去的。美秀博物馆借景窗外,自然风貌尽收眼底。 苏州博物馆,借景有山有水的的庭院,尽得苏州园林的精华。这是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说到园林,其实美秀博物馆的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但设计是委托日本造园师进行的,所以两边的园林在文化的相似点上又各有区别。美秀美术馆的内庭院体现的是日式庭园,白沙作海、置石为岛,可视不可游,充分反映了日本人酷爱二维空间的审美特点,日本漫画的风靡是有原因的;而苏博新馆的内庭院则意在表现中国园林,用十分现代的手法勾勒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可游可赏,惬意快活。


无论是自然风貌还是人工园林,都与环境息息相关。美秀博物馆选址于琵琶湖东南侧的兹贺县信乐町自然保护区的郁郁山林间,苏州博物馆在市区里。美秀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何不用之?苏州有名传千古的园林技艺,何不用之?因地制宜因材施建。


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包括政策法规对建筑的限制。日本的自然保护法将贝先生的创意逼了出来,建筑的八成都埋藏在地下,颇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非鸟瞰不得见建筑的全貌。也因此,美秀博物馆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感受到各种建筑细节的精致,但感受不到整个建筑的轮廓。苏州博物馆的白墙灰檐却记忆深刻。
在网上看到有很多建筑从业者认为,苏博的细节设计方面远不如美秀。其实我很想提醒一点,那便是成本与资金。小山美秀子的财力雄厚,而苏博在全国博物馆中的位置排不到很靠前,北京、陕西、河南、上海等地的博物馆的级别都高于苏博。若不是因为苏州的老乡里有位世界闻名的建筑大师,他又亲力为家乡设计了这座博物馆,苏博的知名度大概还会远远低于现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时大师再好的创意,没有资金支持,便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