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拐八拐就拐到了一条很热闹的商业小街上,迎面的山坡上一排排拉着绳网的木台不知何用,也许是用来阻拦山坡上的滚石。坡脚下一排各具特色的老店屋,其中一间温暖黄色的招牌上写的是“小樽瓦斯灯店”。
这便是小樽的热街堺町通,“通”就是大街,这里是小樽最为繁荣热闹的观光商店街,不到1公里的长度,数十家名店聚集,店铺更是有历史有特色的木造石造房屋。
站在丁字路口左顾右盼,走左边还是右边?我们决定向左走,一直走到了小樽邮便所的那个路口。可是那个路口拍的照片全部丢失,颇伤心。

之后,我们在往回走的路上拍了些照。这是北菓楼和六花亭。这两家北海道知名的菓子专卖店,各自有其出产的名产,是居家送礼的好物。
北菓楼一边临着六花亭,就像一母同胞一般从外观到内在都相似。另一边则靠着北一硝子Outlet。硝子,是日文,音同glass,意为玻璃。小樽以盛产各种精美的玻璃制品闻名,城内遍布各种玻璃制品商店和工坊。这是堺町通上随意拍的一家硝子店,墙面五颜六色的装饰,就是玻璃制材。

小樽的玻璃制品,以北一硝子的最为著名,形成连锁,光在堺町通就有北一一号馆、二号馆、三号馆、见习工房、美术馆、威尼斯美术馆、咖啡座、地酒屋,还有这间outlet。北一硝子的玻璃艺品精致且限量发行,所以要价不斐,普通人只能对其远观不可近玩。不过在北一Outlet里贩卖的小瑕疵品,降低了拥有的门槛。
堺町通上这么多北一的连锁店,最后我手头留下的只有这张角落里卖瑕疵品的北一店,看来我得认命,就是这么个普通人的命。

琉璃工房的前身是旧金子元三郎商店,木架石造的百年老建筑,建造于1887年,是小樽典型的明治时期商店建筑遗迹。
金子元三郎商店在明治与大正期间经营海陆物品、肥料贩卖与海运业,老板金子元三郎甚至于1899年当选小樽第一任区长,之后还当选过几次众议员,是小樽著名的的政经界人物。
琉璃工房的隔壁就是北の渔场,传说到小樽必吃的海鲜店。可我们也没有尝试。

不知不觉又走回到我们来时的丁字路口,拐角处红砖的小楼是一家寿司店,名叫:おたる巽鮨堺町店。
再往前,是小樽彩や,一家制作玻璃灯的小店面,据说客人也可亲身制作体验。


以展示售卖各国音乐盒为主的海鸣楼,在小樽也有多家分店,界町通的这家,其前身为「旧第百十三国立银行小樽支店」,建造于1893年。1908年银行因扩大营业的需要而搬离,后来这栋建筑里先后出现木材贸易商的事务所和制茶会社等等。

这里是传说中的岩永时计铺。1896年建造,此为钟表批发商、创始人的岩永新太郎的店铺,建造于1896年,是北海道最为古老的钟表店,从1895年开业至今。据说这家店铺的店员非常时髦,自组乐队。店铺除了展示古董钟表外,还兼营咖啡厅,有格调哦。
可是可是,那似乎是我们去之前的事。我们去的时候,店面的招牌并不是“岩永时计铺”那几个汉字,而是汉字夹带假名,我揣测着仿佛是“小樽音乐盒堂”,这是怎么回事?百年老店的根不要断啊,但愿是我认错了。
这个店铺在1991年进行了翻修,2楼阳台的正面、半圆形拱门、栏杆几乎还原到最初的风貌;店铺的设计是堺町通少见的精致,比如屋顶的装饰、屋檐的盘旋形状,还有装饰勾连搭屋顶的一对兽头瓦。
夹在岩永时计铺和海鸣楼中间的白底浅蓝调有钟楼的建筑,是不老馆。这可不是什么敬老院养老院福寿堂之类的,它是当地特产-利尻昆布的专卖店。昆布,就是海带,是日本北海道产的一种海带。在日本,昆布日常可见,是烹煮味噌汤的常见食料。以不老冠名,我猜测是夸赞昆布的健康功效。

再往前,又是一间琉璃工房,也不知和先前那间是否为同一家。堺町通的名店有许多都有分店,一号馆二号馆什么的。

硝子店也是多得不得了,几乎走几步就有一间,这间叫做“大正硝子馆”,是本店。老旧的石墙面上爬着的绿藤别有一番动人。

位于稻穗3丁目的小樽浪漫馆,红色的外表和其名字贴切。它的前身是旧百十三银行小樽支店,于1908年建造。旧百十三银行小樽支店设立于1893年,因扩大营业而兴建这栋木架石造建筑,迄今已过百年。
小樽的街道和空气有浓浓的欧洲味道,但细细品味,这种欧洲味道里,又有纯正的日本风。堺町通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