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人 之 恋爱豆腐果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谨表谢意)

贵阳小吃三大件,应该就是恋爱豆腐果、丝娃娃和肠旺面。以前说过肠旺面,昨天说了丝娃娃,唯独我最喜欢的豆腐果一直没动笔细说,有点近乡情怯的意思。

豆腐果,又称豆腐裹、恋爱豆腐果、恋爱豆腐裹或者恋爱豆腐,后三者都是招揽游客的噱头称呼。这也是曾经遍布贵阳大街小巷的小吃。

网上关于豆腐果起源的传闻大都添加了点浪漫元素,究竟是否真实,但豆腐果源自抗战时期的平民食物却是没有错的。

据说大约在1939年,贵阳作为西南大后方也经常招到日军的空袭。警报频繁,时有拉响,有时一天几次。市郊东山、彭家桥一带是人们躲避空袭的藏身之地。

彭家桥附近有一对年近半百的张华丰夫妇,在菜地里搭了数间茅屋,作为制造“烤豆腐果”场地,在这里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别处设摊和沿街叫卖。空袭开始后,这几间茅屋成了避空袭的场所,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张华丰夫妇因为空袭也不上街做买卖,他们发现躲警报的人往往腹中饥饿,又无法回家就餐,就将这几间作坊辟成店铺,向躲警报的人出售烤豆腐果。由于烤豆腐果速度快,吃起来简单,价格便宜,又能充饥,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一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馋或充饥,吃完了便走。唯有一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却买一盘豆腐果,就着辣椒水,细嚼慢咽,谈天说地,一坐就是半天。还有一些青年,也经常在此相聚,逐渐谈起恋爱来。他们似乎忘记了空中的威胁,把张家店铺当成谈情说爱的场所,显得更加浪漫,一时成了街谈巷议的佳话。久而久之,人们常说吃烤豆腐果为吃恋爱豆腐果,张氏夫妇干脆就把烤豆腐果改名为“恋爱豆腐果”。这一浪漫很快影响到全贵阳的青年人,他们纷纷前来品尝。

一来二去,这恋爱豆腐果声名大噪,成了贵阳的代表性的小吃,从抗战时期一直传到今天,这其中当然有潜移默化的改良。先说我小时候在街头吃的豆腐果吧。一米见方的小摊桌,中间挖洞放置一个火盆,用无味的柏木锯面作燃料。盆上隔一张铁丝编成的铁网,上刷食用油,然后铺满豆腐块。

这豆腐要先经碱水洗泡发酵,时间不宜过长,然后切成长方形小块。摊主一手执扇控制炉温,一手不停翻动豆腐块,烤到两面发黄鼓涨起来。食用时用薄竹片或钢片将豆腐当腰剖开,添进由糊辣椒、生姜米、点葱、蒜泥、折耳根、酱油、醋、味精等调制而成的佐料,趁热吃下,外脆里嫩、咸辣爽滑、满口喷香。

我的丝恋豆腐果

前些年回贵阳,发现街头的豆腐果摊日益减少,火盆里用的也是炭、糠壳甚至一般锯木屑作燃料,铁网更是直接换成有孔的铁板。原先不登大雅之堂豆腐果也登堂入室了,思恋连锁店里不但有丝娃娃,也有豆腐果。

豆腐果上桌,我却是发现了一些不同。豆腐果被优雅地盛在碗碟之中,本应填入的蘸水佐料放在了豆腐上面,美观度增加了些。早十几二十年还没有那么优雅的有小碗盛放,拿在手上经常吃得滴汤漏水不甚雅观,但它就是贵阳人忘不掉的心头好,个中好处无法言表。

至于现在味道,好在依旧好吃,不过也许是我太久没吃,我的记忆会给豆腐果的味道加成拔高。

我童年的味道!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