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的今天,我莫名地在大清早单循环汪峰的《爸爸》,泪流满面。
然后中午就接到父亲爸爸的噩耗,从此不敢听《爸爸》;从此只在想念爸爸的时候听《爸爸》,永远泪流满面。
7年前的7月,突然接到爸爸昏迷进ICU的消息,急忙忙赶回国内,担心见不到最后一面。或是爸爸也惦记着我,昏迷12天后清醒,立场坚定地要求回家。医生说,他老人家随时都可能走,我却感觉到爸爸身上有强烈的求生意识,因为当他清醒过来后握着我手的那只手非常有力。
回家后,继续陪着他。他的状况竟然一天比一天好,气色比在ICU的时候强了不少,大家都心说,难道奇迹真的要发生。
眼看着他状况稳定,大家催着我回狮城,因为那里我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
回到狮城后,每天打电话给他,他从能听我说话到渐渐能和我说几个字几句话,每天都是好转的信号。我欣慰82岁的他居然能挺过来,心情放松许多,可万万没想到,噩耗来得那么突然。
家里人说,人已经走了,你上次赶回来算是尽了孝道,你老公在国内也在赶来的路上,你就不用再回来,好好照顾孩子吧。火化的时间安排在大清早,家里人天没亮就去了殡仪馆。我也在相同的时间起身,在朦朦亮的昏暗中又一次默默听着《爸爸》泪流满面,直到天明,直到葬礼。
也许,正是因为我没有直接操办和亲历他老人家的后事丧礼,所以,直到今天,我始终觉得他还在,只是出门溜达去了,过一会就会回来。
这样的感觉,其实挺好,我很喜欢。父女一场,即使告别,也要开心,为我们是一家人开心。我真的很享受这种他没有离开的感觉。
我们姐妹三个,读书好像都比较擅长。私下里,我们曾经揣测过这是来自父母哪一方的遗传。论聪明,爸爸不及妈妈;但论事业成功,爸爸远超妈妈。原因与性别毫无关系,妈妈出身于浙江四大地主之家,从小娇生惯养,早早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是私塾,而是现代学堂,教会学校。爸爸反倒家境一般,去杭州读书也是寄人篱下,总是躲在亲戚家的阁楼在昏暗的灯光中读书;妈妈总说爸爸的近视便是这样得来的。
爸爸事业成功,拿过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级高工。而妈妈一辈子就是一个一般的职员。究其原因,我总结就是“坐得住”三个字。爸爸坐得住,读书也好研究也罢,能静得下心来钻研,锲而不舍,终成大器。妈妈恰恰相反,虽聪颖却坐不住,什么事上手都快,可坚持得都不长久。我大约是继承妈妈多一些,所以这辈子也是事业无成。
事业成功的爸爸,在生活上却笨拙到极致。妈妈抱怨说,连换灯泡这种事都是她来做,因为爸爸笨手笨脚,帮不上忙反添乱。爸爸不善家务,唯一会做的就是炒花生米,那个技术是一绝,我最爱他炒的椒盐花生米和奶油花生米。
此外,退休后,买菜也是他的任务,是他自告奋勇拿到的任务。
为什么自告奋勇呢?因为爸爸节俭,嫌弃妈妈买菜大手大脚砍价少。妈妈曾调侃爸爸说,以前没有冰箱的年代,吃饭吃一半你爸都会把桌上的菜收进橱柜,留着下顿吃;如今有了冰箱,更方便了。他外出的时候,能走路就绝不花钱坐车。我5、6岁时,爸爸带着我回上海,一路只有在上海街头走路的记忆,要么自己走,要么爸爸抱着走,要么爸爸背着走。就这么一辈子省吃俭用,最后把积攒下来的钱都留给了我们姐妹三人。
我算是爸爸老来得的女,两个姐姐都比我大十岁以上,所以我和爸爸相处的时间比我姐要少十多年,而且印象模糊,尤其是他工作上的风姿,我无缘得见。但我姐却是他的同事,后来甚至接了爸爸的班也当了总工程师。我一直很羡慕。
生活中,和妈妈有磕磕绊绊吵架的时候,但也算得上恩爱,总归是白头到老。一直觉得生活中的爸爸,有点刻板,没有什么生活情趣。但翻找出来的一只口琴,意外地让我听到了爸爸的琴声,大大地破了我对爸爸的印象。
其实爸爸那次带我回上海,不仅只有走路,还有他带着我满上海滩找鸡毛菜蛋花汤。爸爸生前常念叨我外婆做的鸡毛菜蛋花汤,说是天下绝味。这么一道江浙一带常见的简单普通的家常菜,让我爸爸念叨了一辈子,我却从来没吃过,因为那次鸡毛菜蛋花汤搜寻活动以失败告终,我们最终吃的是油豆腐线粉汤。
现在想想,爸爸其实也不是那么刻板,生活情趣也有,只是不那么容易发现。就像他对我的爱,是不经意间的点点滴滴,是琐碎的唠唠叨叨,是我曾经不以为意、甚至觉得多余的他的担忧和牵挂。因为不是轰轰烈烈,所以容易被忽视,容易不以为然,容易习以为常。等到爸爸离开了,夜深人静时,往昔的画面会突然在脑海里闪现,一点一滴带着欢愉地全部涌上心头。那一刻终于明白爸爸对我的爱,虽然这一辈子我都没听他说过我爱你。
而我成年后竟然也从未对爸爸说过“我爱你!”,禁不住泪如雨下,不知是因为愧疚,还是因为耳边循环着的《爸爸》的歌声。7年前的今天泪流满面地听了《爸爸》,以后每年的今天我都泪流满面地听《爸爸》。
我一直想为汪峰的这首《爸爸》写篇心得,数次提笔都落不下去。我无法描述那种共鸣,无法描述每次听到《爸爸》时那奔涌而至的泪水,也许我的眼泪就是最好的乐评。
“爸爸,我想你!”
爸爸,我爱您!